1、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这里的客观实在是指: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2、规律是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客观性是规律的根本特点。
3、意识是人脑机能,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形式是主观的,内容是客观的。
4、人工智能的出现和发展证明了:物质是意识产生的基础。
5、量变是指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
6、哲学上的两大基本派别是指:唯物主义哲学和唯心主义哲学。
7、唯心主义的基本形式是: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8、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9、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特征的实践性是最显著特征。
10、实践决定认识,感性认识是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高级阶段。
11、在实际工作中,要注意掌握分寸,防止过或不及,其关键在于:把握事物的度。
12、感觉、知觉和表象,这是: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13、事物发展的必然性产生于:事物内部的根本矛盾。
14、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15、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16、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17、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
18、毛泽东思想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精髓是“实事求是”;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
19、帝国主义是近代中国一切灾难、祸害和贫穷落后的总根源,是阻碍中国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
20、中国工人阶级以独立的姿态登上政治舞台是在:五四运动中。
21、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是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唯一正确道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人民军队的唯一宗旨;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及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主要法宝。
22、标志中国革命由国民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历史性转变的会议是: 遵义会议。
23、新民主主义革命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关键区别在于领导权问题。
24、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标志是: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
25、毛泽东完整地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和总政策的著作是:《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
26、新民主主义经济的领导力量是:国营经济。
27、武装斗争实质就是共产党领导的以农民为主体的人民战争。
28、土地革命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内容,中国工人阶级是中国民主革命最基本的动力,也是革命的领导力量。
29、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是:实现国家工业化;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其中,对工商业采取“和平赎买”的方式改造。
30、国体是人民民主专政,政体是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适合中国国情的根本政治制度。
31、革命是自下而上推翻旧统治阶级的暴力运动,改革是制度自上而下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32、中国目前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33、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
34、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要求。
35、三个代表内容: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36、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是:始终做到:三个代表。
37、科学发展观基本内容: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坚持统筹兼顾。
38、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39、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事业胜利的根本保证。
40、依法治国的前提是党的领导,主体是广大人民群众,依据是宪法和法律;坚持中国特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最根本的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41、中国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是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双百”方针。
42、人民当家做主是中国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和特征。
4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国家层面: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社会层面: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个人层面: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44、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以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为政治基础的团结全体劳动者和爱国者的联盟,是统一战线的主体和基础;中华民族伟伟大民族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
45、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46、群众路线是党的理论依据、根本观点,根本政治路线、组织路线和根本的思想方法、工作方法,是我党区别于其他一切政党的显著标志。
47、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
48、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党思想路线的前提和基础;理论联系实际是党思想路线的根本途径和方法;实事求是是党思想路线的核心和实质;马克思主义是党思想路线的哲学基础。
49、党的建设主要内容: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和廉政建设,思想建设是首位,根本性建设是政治建设。
50、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发展是核心。
51、我国奉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原则是国家主权独立自主完整。
52、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解决和平与发展问题的主要障碍,也是当代战争的主要根源。
53、一国两制是具有法律效力的基本国策,基础、原则、核心和政治前提是“一个中国”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政问题,反对一切形式的“台独”和分裂活动。
54、“一国两制”构想的起初提出,是为了解决:台湾问题。
55、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是保障少数民族当家做主,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权利。